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新质教育的飞速发展低息配资股票,高中人工智能教育迎来巨大变革。本文从“学校需要什么样的人工智能”“人工智能如何在学校落地”“如何将优质资源转化为优质数据”三个问题出发,结合成都七中的实践案例,系统探讨新质教育视野下的高中人工智能教育的变革路径。
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新质教育的飞速发展,很多学校都在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。但在实践中也发现了诸多问题:一是以浅层次的、表演性的工具应用为主,人工智能的教育价值体现不明显;二是片面追求技术先进性,忽视教育规律;三是以“平台导向”替代“学生中心”,忽视育人的根本目标。教育不是工业化的信息传输过程,而是基于认知发展和个性成长的人文过程。因此,教育者需要重新认识人工智能、定义人工智能和创新应用人工智能。
新质教育视野下,
学校教育需要什么样的人工智能教育
新质教育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伴生的创新教育模式,其主要特征为“高科技、高效能、高质量”。而人工智能在其原理上是高科技,在应用上是高效能,在产出上是高质量。人工智能之于学校,一方面是学习其原理,了解其应用,另一方面则是作用于教育、教学、管理诸多领域,提高其效能。那么,在新质教育视野下,学校教育需要什么样的人工智能教育呢?
学校需要的人工智能,不是炫技展示的“黑科技”,而是懂教育的、可控的、个性化的“智慧伙伴”。“懂教育”的人工智能能理解教育的本质和规律,强调教师主导、人机协同、尊重个性化的差异。“懂教育”的人工智能不仅能帮助学生习得知识,还能帮助学生完成认知建构、交互过程。“懂教育”的人工智能能服务学生的“全面发展”。
学校需要的人工智能,不是替代教师,剥夺教师的教育权利,而是实现人机协同增加教师智慧的工具。人工智能需具备可解释性和可控性,它能明确生成原因与推理路径,增强师生信任感,而教师可以灵活干预的流程。
教育的理想是“千人千面”,学校需要的人工智能,是能够为每个学生定制适合的学习路径,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。
学校还需要人工智能具备边界与伦理意识,符合未成年人数据保护规范,避免算法歧视与路径依赖,增强家校知情权,确保人工智能系统透明、安全与公正。
因此,学校需要的不是冰冷的“强人工智能”,而是有教育智慧、与教师协同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“智慧人工智能”。这也是发展新质教育,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点。
新质教育视野下,
人工智能教育如何在学校落地
在新质教育视野下,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落地,有以下两条路径可以选择。
1.人工智能作为教育内容: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
人工智能不仅仅是教育的工具,还是教育内容的一部分。在“作为教育内容的人工智能(As education)”维度,人工智能教育不仅是技术的学习,更是思维方式的培养,让学生系统了解人工智能的原理、应用及发展趋势,为其未来在智能时代的生存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成都七中继1984年开设程序设计课程后,又于2003年开设智能机器人课程、2015年开设创客智造选修课、2023年开设机器学习选修课、2024年开设人工智能必修课,一直致力于人工智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,并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内容,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落地。
学校围绕“人工智能意识、人工智能思维、人工智能应用与创新、人工智能社会责任”四大核心素养,开发了“智跃”人工智能课程体系(如图1),为学生打开通往智能时代的大门。“智跃”人工智能课程的定位是面向全体学生,激发学生兴趣,培养四种核心素养(人工智能意识、人工智能思维、人工智能应用创新以及人工智能社会责任)。
图1
“智跃”人工智能课程反映的人才培养目标是: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,具有人机协同的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,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。课程体现了基础性、时代性、实践性和综合性,强调通过跨学科、项目式学习,在真实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人工智能素养。
2.融入教育体系的人工智能:推动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创新
新质教育的核心是依托高科技的教育教学创新,如何将人工智能融入教育,这是学校应用人工智能的关键。“在教育中的人工智能”强调的是如何深度运用人工智能技术,推动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的创新。人工智能是工具和助力,只有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,才有更大的价值。人工智能融入学校教育,要经历三个阶段:
(1)辅助教学阶段。主要是应用通用大模型工具作为教师的备课助手、科研助手和个人管理助手。
(2)支持决策阶段。通过数据驱动、模型预测和智能分析,提升管理效率,优化资源配置,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提升(如图2)。学校引入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的关键,不在于完全依赖,而在于“人机协同”:人工智能做推演,教师做判断;人工智能做建议,管理者定决策。
图2
(3)生态赋能阶段。人工智能不仅在教学、管理等环节提供支持,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嵌入和系统整合,全面激活学校教育的内生机制,推动课程、课堂、作业、评价、德育、管理等各要素协同进化,从“局部优化”迈向“系统跃迁”,最终构建以“培养全面发展的人”为中心的智能教育生态。
新质教育视野下,
如何将学校优质资源变成优质数据
人工智能的三要素是数据、算法与算力,其中数据是核心基础。对于学校而言,在新质教育视野下,数据的建设与管理应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核心工程。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时代,能否高质量地产出和使用数据,决定了学校智能化的程度。学校不再只是教育的“内容提供方”,更是“数据生产者、治理者和应用者”。
然而,教育数据具有一些特殊性——零散、分布、多元、过程性强,这就决定了学校要将“资源”转化为“数据”,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化工作,而是一个涉及标准、结构、场景、治理的系统工程。首先,要梳理学校有哪些优质教育资源可以转化为数据,如教学资源、学生学习过程、教师的教研活动、评价与测量、校园事务与管理等。其次,研究“优质资源”到“优质数据”的转化路径。通过结构化的积累资源,实现资源标准化、格式统一化,让人工智能能够读懂资源,能调用资源,可以组合资源。通过场景化的采集资源,让数据自然生成。通过智能化的治理,如搭建数据中台,对接现有各项业务系统,同时实现身份识别、统一标准和访问权限,建立数据采集、清洗、标注、融合、应用等全流程的机制,实现数据驱动科学决策,真正实现“学校教育大脑”的搭建。
结语
人工智能不会取代学校,更无法取代教师,但它一定会重塑学校教育。新质教育的理念,需要学校、教师重塑思维方式,改变对教学、学习和学生成长的理解。在人工智能时代,教育的本质依然是立德树人,依然要回应学生成长的根本需求。教育工作者既要主动拥抱人工智能,更要引导人工智能服务于教育的理想,推动教育变革向“更有温度、更有智慧”的方向前进。
本文作者:
赵敏
四川省成都七中
文章刊登于《中国信息技术教育》2025年第14期
引用请注明参考文献:
赵敏.新质教育视野下高中人工智能教育的变革——以成都七中为例[J].中国信息技术教育,2025(14):11-13.
欢迎订阅
识别上方二维码即可订阅
旺润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